最新訂單:
賈平凹作為新時期陜西文學三座大山(陳忠實、路遙、賈平凹)中的一座,對于古城西安,有著更深刻的理解。
As one of thethree big mountains of Shaanxi literature in the new era (Chen zhongshi, lu yaoand jia pingyao), jia ha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xi 'an.
“半個世紀以前,十幾歲的少年賈平凹第一次來到西安,站在這座鐘樓上的時候,想必他為這座古都準備了一肚子絢爛紛繁的詞句,但半個世紀之后,千言萬語只化成欲言又止的一句:西安畢竟是西安,無論說古道今,若要寫中國,西安是怎么也無法繞過去的。”
"Half acentury ago, when jia pingwa, a teenager, first came to xi 'an and stood on thebell tower, he must have prepared many words for the city. But half a centurylater, a thousand words have been reduced to one: to write about China, xi 'ancannot be circumscribed.
1967年的古城西安,陶光明/攝
西安,這座擁有超過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1000年建都史的古都,不似西方羅馬城戰(zhàn)斗英雄般揮斥四方。
我們腳下的這座城更像是位龐眉皓發(fā)的儒者,靜默地守護著,見證著幾千年的斗轉星移,滄海桑田。
攝于1982年的照片,秦嶺、大雁塔、鐘樓遙遙相望
為這樣一座從不缺乏歷史的城市作傳,或是容易堆砌或是浮蕩。而賈平凹,這位在西安生活了半輩子的作家,書寫他記憶中的城時,從歷史的高處回到生活中的雞零狗碎,在《老西安》這部長篇散文中描摹出一座最真實、最親切的西安城。
書中那些趣事、傳奇故而鮮為人知,今天,小編與大家一起分享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城南韋杜,去天尺五
西安城南的韋曲和杜曲,實際上是以韋、杜兩姓起名的,歷史上韋、杜兩大戶出的宰相就四十人,加上名列三公九卿的大員,數(shù)以百計,故有“城南韋杜,去天尺五”之說。(原來,在長安大學城讀書的同學們是被寄予了厚望的)
華嚴寺雙塔,杜曲鎮(zhèn)少陵塬畔
南院門舊事
我在西安居住最長的地方是南院門。南院門集中了最富有特色的小街小巷,那時節(jié),路面坑坑洼洼不平,四合院的土坯墻上斑斑駁駁,墻頭上有長著松塔子草的,時常有貓臥在那里打盹。
南院門很長一段時期是西安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
墻之上空是蜘蛛網(wǎng)般的陳舊電線和從這一棵樹到那一棵樹拉就的鐵絲,晾掛了被褥、衣裳,拴系的鐵絲已深深地陷在樹皮之內(nèi)。
每一條街巷幾乎都只有一個水龍頭,街巷人家一早一晚用裝著鐵輪子的木板去拉桶接水,哐哐哐的噪音吵得人要神經(jīng)錯亂。
所謂的南院,是光緒十四年陜西巡撫部院由鼓樓北移駐過來的稱號,民國以后又都為陜西省議會、國民黨省黨部、西安行營占駐,一直為西安的政治中心。
南院門和“老亮寶樓”
西安“老字號”
一九二六年南院西側的箭道開辟了小百貨市場,面粉巷、五味什字、馬坊門、正學街、廣濟街、竹笆市,集中了全城所有的老字號。竹笆市早在明代就是竹器作坊集中地,至今仍家家編賣竹床竹椅竹簾竹籠之類。
竹笆市
澇巷是傳統(tǒng)的書畫裝裱、紙扎、棚坊、剪刀五金等工藝作坊區(qū),三家五家的在門面或攤點上出售傳統(tǒng)小吃如杏仁油茶、粉蒸肉、甑糕、棗末糊、炒蕎粉。
老樊家的臘汁肉,老韓家的掛粉湯圓,老何家的“春發(fā)生”葫蘆頭泡饃,王記粉湯羊血都在澇巷外的正街上,辣面店香油坊賣的是最純正的陜西線線辣面和關中芝麻香油。
古城“龍脈”
鐘樓在西安的中心,西安人講龍脈,北門出去的北郊塬上就是龍頭,現(xiàn)仍叫龍首村的,鐘樓正好建在龍的腰上。
楊虎城的“五馬長槍”
一代宗師吳宓論說過陜西人的性格特征:倔、犟、硬、碰。所以陜西人很少能在中央機構里任大官,即使有也為期不長,淪為悲劇。
楊虎城在西安圍城之役和西安事變中都是給自己做了棺材,向家人和部下作了后事安排的,圍城之役中他槍斃了力主投降的大紳士褚小毖,年邁老母在老家生命危急時,他下令凡是有關他母親的消息,任何人不得向他報告,違者殺無赦。
在動員會上他流淚表示:我不是要大家戰(zhàn)死而我獨生,我已下定決心,城破之日我就自殺于鐘樓底下,以謝大家,以謝人民!
他生前曾自我評價,一生只做過三件事:一是十八歲時殺了蒲城縣的大惡霸李楨,為蒲城人民除了一害;二是守住了西安,把孫中山的民主革命在陜堅持到底;三是和張學良發(fā)動西安事變,達到了停止內(nèi)戰(zhàn)一致抗日的目的。
二虎守長安,革命公園祭
他阻止部下談他的“五馬長槍”,“五馬長槍”是西安的土話,指出五關斬六將之類的光輝業(yè)績,但西安人至今民間流傳最多的仍是他的五馬長槍。
城根鬼市
西安的東門里城根一帶,歷來是有個露水市,也稱鬼市的,即天微明開市,太陽出來散市,集市上買賣破舊雜物,專為下層人開的。
一日被朋友慫恿,說是可以看到社會底層各色人等,便黎明六點趕到那里,天麻麻胡胡,城墻根下已有了些許人,或蹲或立,竊竊私語,其狀若鬼,忽有人疾步奔跑,遂有十多人極快地將面前物件裝入麻袋扛了也跑,不知發(fā)生了什么事故,嚇得我們再不敢近去,拐進一個巷子走掉了。
西安“鬼市”早在明清時代就已經(jīng)形成
長安古語
現(xiàn)在,外省人對西安人最突出的印象是西安人把“我”念作“惡”,狠勁勁的,殊不知在西安的一些傳統(tǒng)面食店里,門口支了床一樣的大案用大鋼鍘刀切面,店屋正墻上寫一個斗大的“咥”(die 音同“蝶”)字,“咥”為古語,是吃的意思,但吃得兇猛。
西五臺內(nèi)古樂遺音
西安灑金橋北口內(nèi)側有座安慶寺,寺內(nèi)殿宇按地勢由東向西逐步升高于五座土臺之上,由于城南終南山上有南五臺,耀縣有北五臺,這里便稱做西五臺。西五臺有古會,每年的農(nóng)歷六月十七開始,十九結束,古會中有一項重要內(nèi)容就是長安古樂賽會。
唐太宗李世民為母盡孝,筑起五座高臺
樂譜都是用宋代的俗字記錄的,流傳演奏著我國古代傳統(tǒng)音樂,特別是保留了相當豐富的唐代燕樂遺音。
古調(diào)獨彈
唐時的梨園就在當今市的北郊大白楊村,而西安的戲曲藝人早在二百年前就于騾馬市建立了“梨園會館”。
辛亥革命前后,西安進步的知識分子組織了易俗社、三意社、榛芩社、正俗社,以鮮明的民主主義觀點編演新戲,寓教于樂,啟發(fā)民智,移風易俗,其中易俗社最為有名。
魯迅先生竟在不足二十天的西安之行中五次去易俗社,并親題“古調(diào)獨彈”四字贈與易俗社。
長安古剎
西安之所以是西安,它就是有帝王的陵墓和宗教寺廟,一個在地下,一個在地上,民族傳統(tǒng)的文化氤氳著這座古城。
1980年的興教寺
據(jù)史料記載,唐長安城坊佛寺有一百四十四座,道觀有四十一座,至今保存的名剎古寺有大興善寺、大莊嚴寺、青龍寺、凈業(yè)寺、仙游寺、圣壽寺、感業(yè)寺、華嚴寺、慈恩寺、西明寺、薦福寺、罔積寺、香積寺、草堂寺、臥龍寺、法門寺、樓觀臺、重陽宮、八仙庵、東岳廟、西安清真大寺等等。
中國佛教的十大宗派,除天臺宗和禪宗外,其他八派都發(fā)祥于長安。
這一座滿載著歷史與回憶的古城,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訴說著她的昔時繁華與陳年往事,如果僅是品讀文字間的老西安令你意猶未盡,那么你需要走出家門、漫步其中,去感受她不一樣的四季、不一樣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