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訂單:
陜西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是十三朝都城的所在地以及周秦漢唐文明的中心,地上地下文物遺存十分豐富,被譽為一座“天然博物館”。截至去年年底,陜西全省共建成197個(包括民營類、行業(yè)類)博物館,其中文物系統128個,行業(yè)類40個,民營類27個,其中國家一級博物館6個,中地共建博物館1座,位居全國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港、澳、臺地區(qū)除外)之首。目前,全省免費開放的博物館已達50個,這些博物館充分利用免費開放政策(博物館被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以及“十二五”民生工程),以及中央和省財政扶持,實施項目帶動戰(zhàn)略極大地擴展了博物館的社會功能,擴大了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中共陜西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陜西省委關于貫徹落實的實施意見》,全省上下迅速掀起了學習、貫徹《實施意見》的熱潮。博物館作為我省實施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重要陣地之一,在落實建設文化強省“八大工程”的戰(zhàn)略目標中應發(fā)揮其生力軍的作用。
一、在思想觀念上,要高度重視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及我省關于貫徹落實《決定》的具體實施意見,統一認識,轉換觀念。要從觀念到行動上轉換以前收費開放的管理模式,針對免費開放后觀眾群體的結構性變化(本地游客、低收入人群和學生增多),切實有效地推進業(yè)務和行政管理工作的全面改革,使博物館成為青少年接受歷史知識和進行愛國教育的陣地,以及居民進行社區(qū)文化活動的中心。
二、在指導方針上,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今后,博物館通過多舉辦主題展覽(固定的、流動的)、開展教育活動(請進來、走出去)、研發(fā)文化產品、組織專題講座、編輯出版專著和圖錄、建立博物館之友和志愿者隊伍等形式開展“信仰、信念、信心”系列宣傳教育,激勵人民通過欣賞歷史文物,于“以史為鑒”感悟中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三、在具體實踐上,博物館應通過多元化的展示形式和多樣化的社會活動給人民群眾宣傳黨的主張與政策,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美德,強化社會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倡導科學探究精神,普及科學知識,抵制封建迷信、偽教邪說,開展反腐倡廉,營造健康、向上的社會氛圍。
四、在短期目標上,要突出、完善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功能。如何利用大好形勢和有利政策在建設硬件和軟件設施的同時,如何更加注重教育和服務功能,如何建設目標清晰、措施得力的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利用業(yè)務和技術優(yōu)勢幫助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進行科學地陳列布展與文物征集活動等,都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并著力解決的問題。
五、在籌措資金方面,努力爭取公共財政支持,以及國家投資、資助或擁有版權的文化產品無償用于公共文化服務。博物館應利用文物品牌和社會影響力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通過參與經營、文化產品開發(fā)、項目資助、提供技術與設備支持等提升博物館建設水平,滿足廣大人民不斷增長的文化消費需要。利用現代網絡與傳媒技術,大力發(fā)展網上博物館和遠程教育活動,為未能參觀博物館的潛在觀眾或長期觀眾提供更多了解博物館藏品及相關活動的信息,適應網絡時代人們的新型文化需要。
六、在工作縱深度上,必須把博物館建設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優(yōu)秀文化傳承體系,挖掘和展示本地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物質的、非物質的)。博物館利用其展示、研究和保護功能,積極挖掘、整理、展示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力爭古為今用、推陳出新。進一步推動網上博物館的建設,加快藏品資源數字化進程。
七、在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方面,加大文化產品的開發(fā)力度,建立完善博物館文化產業(yè)體系建設,滿足觀眾和文化市場的需求。今后,博物館應進一步針對免費開放后觀眾結構的變化,及時轉換思路,培養(yǎng)新的博物館文化及文化產品的消費群體。開發(fā)針對低收入階層、老年人、殘障人士、學生等特殊群體的低價位文化產品;開發(fā)與文化結合的相關教育培訓、餐飲、鑒賞等服務項目。此外,應積極爭取政府在稅務和知識產權保護以及資金方面的支持,實現博物館文化產業(yè)系列化和常態(tài)化的良性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不斷提升文化產業(yè)的水平和社會影響。
八、在對外文化交流方面,以文物為媒介,開展更多層次、更能體現陜西歷史文化深厚底蘊的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活動,增加中華文物與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與影響力。今后,應有效利用、挖掘館藏文物資源,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加強人員,特別是業(yè)務人員的交流互動,積極學習國際新技術和新理念,力爭始終處于相關領域的學術前沿,展示出處于民族偉大復興時期的中國的光明發(fā)展前景。
九、在人才隊伍培養(yǎng)和建設方面,構建結構合理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加快博物館各項工作的大踏步前進。建立完善項目負責人制度,扶持和資助中青年專家主持重大課題、負責重點項目,建設結構合理的人才梯隊,鼓勵復合型創(chuàng)新人才的發(fā)展,為優(yōu)秀人才的脫穎而出、施展才干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提供制度性保障。
十、在長期戰(zhàn)略目標中,力爭發(fā)揮中心地區(qū)博物館的引領作用,從業(yè)務和體制上支持地縣博物館和非國有博物館的建設。首先是多角度的人才交流與合作,實施“項目帶動人才”方略。其次,建立“流動博物館”,力爭組織群眾喜聞樂見的“展覽到基層”。第三,積極進行全國性文物普查工作,更廣泛地保護重要文化遺產。此外,博物館要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通過博物館展示功能鼓勵、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保護地方優(yōu)秀文化遺產作出應有的貢獻。(楊 瑾 陜西省歷史博物館研究員、省委講師團特聘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