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訂單:
“尖晶石曾鑲嵌在英國國王王冠上,具有傳奇色彩,這便是一塊尖晶石標本。”昨日,西北首個地質博物館——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正式開館,并免費向社會開放。游客可在這里親身感受秦嶺的神秀美景、山崩奇觀和文化遺存。
看點一 星光影院觀看“秦嶺造山運動”
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地質博物館位于翠華山翳芳湲景區(qū),矗立在青山和溪流之間,與自然渾然一體。博物館建筑面積3200平方米,展陳面積2460平方米,分為八大展區(qū),分別為地球知識展區(qū)、地質公園展區(qū)、終南地質展區(qū)、秦嶺地質珍寶展區(qū)、錦繡終南展區(qū)、人文終南展區(qū)、姐妹公園展區(qū)、關懷展望展區(qū)等。
從航拍看,整個博物館像一個腳印。沿著環(huán)形的走廊,竹簡上展示著翠華山、黑河等八大景區(qū)。走進星光影院,一面拱形的熒屏占滿整整一面墻,游客站立著可以觀看到電影屏幕上播放的“大美秦嶺”以及“秦嶺造山運動與翠華山山崩”宣傳片。前者以水墨中國的方式將秦嶺的美景展現(xiàn)在觀眾眼前,而后者則以扣人心弦的音樂和氣勢恢宏的造山運動還原出18億年前發(fā)生在秦嶺的壯觀一幕。石破天驚后,最終形成如今風光旖旎的翠華山。
看點二 大沙盤展示秦嶺美景
博物館中有一個大沙盤,千峰碧翠,這是大秦嶺的縮小版,在這個沙盤上可以看到“終南異五岳,列翠滿長安”的積淀深厚的秦嶺文化。隨著講解人員的介紹,代表渭河與漢江兩條河的燈光亮起,沙盤上詳細標記出翠華山景區(qū)、五臺山景區(qū)、驪山景區(qū)、太平景區(qū)、朱雀景區(qū)等八大景區(qū)。
在地球知識展區(qū),一個立體的地球儀和可以觸摸翻閱的電子屏,呈現(xiàn)出地球結構及地球的演化過程;在一塊景色不斷變換的屏幕前放著一輛可以調節(jié)速度的自行車,游客可以模擬騎自行車行走在秀麗的山間;一旁的科普室內,工作人員用形象的教材教孩子進山需要做的準備,演示如何在野外搭帳篷。在旁邊的小沙盤中,還可以讓孩子拿著鏟子、毛刷在沙土中玩“秦嶺尋寶”游戲。
看點三 百余種礦物標本巧奪天工
展區(qū)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秦嶺地質珍寶展區(qū),每一塊大自然的礦物巖石都是瑰寶,讓人不禁頻頻駐足。晶瑩剔透的方形石、泛著綠光的螢石、像是石頭上開出花的礦石合體……這些“寶物”經(jīng)過數(shù)億年的地殼運動才能形成,一件件巧奪天工,讓人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有一塊礦石上面鑲嵌著很多條綠色的圓柱體,像是翡翠一般不規(guī)則地排列著。工作人員介紹說,這塊礦石叫“綠柱石”,硬度已達到寶石級別,是首飾中“祖母綠”的原石,極為罕有。
紅色的尖晶石礦物標本自古以來就是珍貴的寶石。博物館業(yè)務館長郭峰介紹說,尖晶石擁有著童話般的傳奇色彩,曾在1451年鑲嵌在英國國王的王冠上。據(jù)傳說,國王在打仗時,這顆寶石擋住了刺向國王的劍。因寶石救過英王的命,而被世人所傳頌,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
現(xiàn)場展出的另一方礦石更是讓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估人員稱奇,這方如小號“擎天柱”的礦石呈微黃透明狀,而且分3層成長,每一層在不同的時代形成,形態(tài)十分奇特。工作人員介紹說,其實這方礦石名為“石膏”,樣貌普通的作為工業(yè)用途,而如此奇特的就成為珍貴的藝術品。
據(jù)悉,館內目前陳列的礦物標本來自全世界各地,約百余種,價值連城。后期還將陸續(xù)展出紅寶石、藍寶石礦物標本,讓市民目睹大自然的神奇。
溫馨提示
參觀路線:
自駕游:從西安繞城高速曲江口進包茂高速(西柞段)太乙宮口下向南20分鐘即到,或從子午大道經(jīng)秦嶺環(huán)山旅游路向東半小時可抵達。
乘公交:西安市內,可在西高新乘蔣家寨-翠華山(905)公交旅游專線直達翠華山。
特別說明:
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位于翠華山翳芳湲景區(qū)中,您需要購買翠華山門票才能免費參觀這個地質博物館
西安:“博物館之城”呼之欲出
日前,記者在陜西西安曲江國家級文化產(chǎn)業(yè)基地采訪時,遇到了哥倫比亞綠寶石博物館館長里卡多。只見他在一座博物館內長久駐足,面對豐富的藏品、新穎的展陳,連連點頭稱奇。
令里卡多流連忘返的,是西安源浩華藏博物館。該館是陜西省西安市今年5月開放的第100家博物館,也是全國首家晚間開放的博物館。
31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使千年古都西安宛若一座印證華夏文明薪火相傳的博物館。而今,西安正在努力建設名副其實的“博物館之城”。
“博物館之城”謀篇布局
“一城文化,半城神仙”,這句歌謠道出了西安的驕傲和榮光。在新的時期,如何讓歷史的遺存為西安的科學發(fā)展服務,成為西安從決策者到專家學者乃至普通市民共同關注和思考的話題。
“西安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新時期的發(fā)展目標就是成為富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區(qū)域性、專業(yè)性國際化大都市。”曾任陜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現(xiàn)任陜西省委副書記的孫清云說。
那么,突破口在哪?西安的決策者們敏銳地捕捉到了博物館這一載體。
2010年3月,西安召開市委常委擴大會議,明確提出把西安建成名副其實的“博物館之城”的發(fā)展目標,出臺了《關于大力發(fā)展博物館事業(yè)的實施意見》,提出力爭用3年時間,使西安博物館的總數(shù)突破100家,形成富有西安特色的博物館發(fā)展新格局。
“西安的文化遺產(chǎn)具有公認的系統(tǒng)性、典型性和代表性,代表了中華文明最核心的內涵。因此,這里具有建設‘博物館之城’的先天優(yōu)勢。我們完全有條件、有實力、有能力打造好中國的‘博物館之城’。”西安市副市長、曲江新區(qū)管委會黨工委書記段先念自信地說。
“建設‘博物館之城’的目標,是通過挖掘西安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傳承中華文明,留下民族記憶,保住文化基因,把西安的文化做好、做精、做出品位。”西安曲江新區(qū)管委會主任李元告訴記者。
為落實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設“博物館之城”的《意見》,曲江新區(qū)作為“博物館之城”具體實施者,率先啟動了“博物館之城”計劃,并成立了“博物館之城”工作領導小組和專業(yè)的博物館運營和管理公司。
2010年5月18日,在“國際博物館日”當天,曲江新區(qū)管委會推出《關于鼓勵、扶持博物館等文化場館發(fā)展辦法》,成為西安率先踐行“博物館之城”建設的領跑者和踐行者。
博物館紛紛涌向曲江
最新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西安登記在冊的各類文物點有2944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4處,館(庫)藏文物14.7萬件。除文物歷史類資源外,西安已申報9大類3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以及體系完備、門類齊全的國家重點科研、高等院校、國防科技、航空航天、高新技術等領域的軍事、軍工、院校、科技和宗教、故居民宅等10大類115單項,為發(fā)展行業(yè)博物館提供了難得的優(yōu)勢。
長期以來,盡管擁有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的桂冠,但在博物館建設上,西安卻一直相對滯后,并偏重于專業(yè)性,面臨著展示手段單一、缺乏親和力、相關產(chǎn)業(yè)和市場尚未被激活等一系列難題。
為破解這一發(fā)展瓶頸,曲江下先手棋、打主動仗,交出了令全市人民滿意的答卷。
在曲江,凡新建博物館,5年內稅收全額返還,土地按成本價劃撥,每平方米建筑補貼1000元;著名博物館在曲江新區(qū)設立分館,每年可獲得50萬元獎勵;博物館舉辦產(chǎn)生較大社會影響力的文化活動和文化產(chǎn)品由政府給予不少于15%的補貼……
政策的磁力效應,讓一些博物館紛紛涌向曲江。
“建設‘博物館之城’,就是要充分調動‘國有’和‘民營’的‘雙重力量’,尤其是要重點扶持民營博物館的發(fā)展,將其放在與國有博物館同等重要的地位,享有同等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讓它們雙輪驅動,比翼齊飛。”曲江新區(qū)管委會副主任陳共德說。
投資只是一個方向,重要的是發(fā)展理念和運行上的創(chuàng)新。三年來,曲江通過體制創(chuàng)新、政策扶持、科學管理、完善運營等一系列舉措,將博物館建設與城市發(fā)展完美結合,基本形成了門類齊全、布局科學合理、內容豐富多彩、富有地域特色的博物館群落,充分發(fā)揮了國家級文化產(chǎn)業(yè)示范區(qū)的示范帶動作用。
“博物館之城”惠民強市
經(jīng)過三年多的建設和發(fā)展,如今,西安博物館總數(shù)已達100家。其中,民辦博物館增加最快,占到新增博物館的60%和博物館總量的30%以上。
三年間,一批展示自鴉片戰(zhàn)爭到解放戰(zhàn)爭前西安真實形象的老西安博物館、展示漢唐壁畫藝術的漢唐壁畫藝術博物館、展示燦爛秦文明的秦文化博物館、展示陜西知名畫家優(yōu)秀作品的陜西藝術家展廊等主題博物館,如雨后春筍般在曲江新區(qū)涌現(xiàn)出來。同時,一系列特色鮮明、專業(yè)性強的博物館,也紛紛登臺亮相,如歷代燈具燈飾博物館、西安鼓樂博物館、古今通寶博物館、老水車博物館等。
千年古都西安正在成為“有建筑的地方就有博物館,有景點的地方就有博物館”的國際化文化旅游城市。無論是居于此,還是行于此,人們都能深切地感受到濃厚的文化魅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