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訂單:
陜北民俗色彩斑斕,堪稱鄉(xiāng)土與藝術(shù)的完美結(jié)合,有著眾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下面就讓小編一一列舉給大家吧。
陜北秧歌
陜北秧歌是流傳于陜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傳統(tǒng)舞蹈,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陜西榆林、延安、綏德、米脂等地,歷史悠久,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綏德秧歌最具代表性。
陜北秧歌
綏德可謂陜北秧歌的中心,那里的農(nóng)村至今仍保留傳統(tǒng)的秧歌表演程式、禮俗和風格特色,其中既有古代鄉(xiāng)人驅(qū)儺的“神會秧歌”、“二十八宿老秧歌”,也有1942年之后才興起的新秧歌。秧歌表演者常有數(shù)十人,有的多達近百人,在傘頭的率領下,踏著鏗鏘的鑼鼓,和著嘹亮的嗩吶,作出扭、擺、走、跳、轉(zhuǎn)的動作盡情歡舞。沉浸在歡樂愉快的喜慶氣氛中的陜北高原秧歌表演十分紅火。秧歌吸收當?shù)亓鱾鞯乃?、跑驢、高蹺、獅子、踢場子等形式中的藝術(shù)元素,組成浩浩蕩蕩的秧歌隊。
陜北秧歌表演形式,主要特點是“扭”,所以也叫“扭秧歌”,即在鑼鼓樂器伴奏下以腰部為中心點。頭和上體隨雙臂大幅度扭動,腳下以“十字步”作前進、后退、左騰、右躍的走動。上下諧協(xié),步調(diào)整齊,彩綢飛舞,彩扇翻騰,同時還可以伴隨著唱。
陜北秧歌主要有三種角色,即傘頭、文、武身子和丑角。陜北秧歌的領頭人叫傘頭,一手持傘,一手持“虎撐”,兩種道具都有吉祥的含義。傘,寓義庇護眾生,風調(diào)雨順;虎撐與唐代名醫(yī)孫思邈有關。據(jù)說孫思邈曾為老虎治病,為便于觀察和治療,曾用一鐵圈撐開老虎的嘴,這鐵圈就叫“虎撐”。后來,虎撐演化為串鄉(xiāng)治病民間醫(yī)生手中發(fā)出聲響的“串鈴”,成為民醫(yī)的標志。它在傘頭的手中,則成為消災卻病的象征物,又是指揮秧歌隊表演和變化隊形圖案的響器。傘頭是秧歌隊的領頭人,通曉傳統(tǒng)秧歌唱段,能即興編唱新詞,根據(jù)場地氣氛或各家的情況出口成章。演唱時,他領唱,眾隊員重復他最后一句,形式簡樸、熱鬧,詞句生動、易懂,唱得觀眾皆大歡喜?,F(xiàn)在的秧歌舞,經(jīng)過改革后角色有所不同,服飾可為現(xiàn)代裝,腰系紅綢帶。手中道具可以是鐮刀、錘子,可用花傘。丑角也可不要,也可和霸王鞭結(jié)合起來。
陜北秧歌主要有“大秧歌”和“踢場子”兩大類。大秧歌,是一種在廣場上進行的集體性歌舞活動,規(guī)模宏大,氣氛熱烈,動作矯健豪邁,情緒歡快奔放,并伴有獅子、龍燈、竹馬、旱船、跑驢等社火節(jié)目,隊形變化豐富,有“龍擺尾”、“卷白菜”、“十字梅花”、“二龍吐水”、“十二蓮燈”等數(shù)百種排列法。小場表演包括“水船”、“跑驢”、“高蹺”、“霸王鞭”等。也可根據(jù)動作風格和內(nèi)容劃分為“文場子”、“武場子”、“踢場子”、“丑場子”等;其中“踢場子”為表現(xiàn)男女愛情生活的雙人舞,參加人數(shù)為偶數(shù),成雙成隊,男待彩扇,女舞彩綢,有較高難度的舞蹈動作,需展示“軟腰”、“二起腳”、“三腳不落地”、“龍爪穿云”、“金雞獨立”、“金鉤倒掛”等高難技巧,既剛健又柔美,既灑脫,又細膩。逢年過節(jié),城鄉(xiāng)都組織秧歌隊,拜年間好。村鄰之間還扭起秧歌互相訪拜,比歌賽舞,熱鬧非凡。
場面壯觀的陜北秧歌
男角叫“掛鼓子”女角叫“包頭”,過去均由男子扮演,“掛鼓子”的動作樸拙,有武術(shù)的爆發(fā)力。“包頭”的動作質(zhì)樸、活潑,具有農(nóng)村婦女的特點。表演雖有套路,但即興創(chuàng)造的成分極大,充滿陜北農(nóng)村生活的情趣。技藝精湛的演員深受群眾的喜愛,如李增恒扮演的“包頭”形象俊俏,表演灑脫、靈巧,有“溜溜旦”的藝名。
安塞腰鼓
塞腰鼓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xiàn)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xiāng)”。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安塞腰鼓
塞腰鼓是流傳在陜西省北部安塞縣一帶的一種民間廣場群體藝術(shù),展現(xiàn)了陜北人民的一腔熱血,是陜北民間藝術(shù)中獨特而具代表性的藝術(shù)形式。它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形成了粗獷豪放,剽悍威武,剛勁激昂,氣勢磅礴,渾厚雄壯,威猛剛烈,鏗鏘有力,舞姿優(yōu)美,瀟灑大方,流暢飄逸,快收猛放,有張有弛,群而不亂,變化多端等特點。安塞腰鼓融舞蹈、武術(shù)、體操、打擊樂、吹奏樂、民歌為一體。集中表現(xiàn)了陜北人奪取勝利和豐收后的喜悅心情,融合了黃土高原人憨厚、實在、樂觀開朗的性格。同時,它是中華民族精神風貌的再現(xiàn),是黃河流域文化的組成部分。因而,它不僅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而且名揚海外,堪稱“中國一絕”和“中國第一鼓”。安塞腰鼓從農(nóng)村打到城市;從黃土高原打向大江南北;從農(nóng)家小院打到天安門前;從自編自演走向電影電視屏幕;從農(nóng)運會打到亞運會;從陜北的窮山溝走上世界領獎臺。安塞腰鼓以它獨特而精湛的藝術(shù)打遍全國,沖出亞洲,走向世界。
安塞腰鼓多采用集體表演形式,鼓手(稱“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則數(shù)十人,多時可達百余人。隊伍包括拉花女角、傘頭、蠻婆、蠻漢等角色,和“跑驢’、“水船”,等各種小場節(jié)目組成浩浩蕩蕩的民間舞隊。在表演上強調(diào)整體效果,要求動作的整齊統(tǒng)一和隊形變化的規(guī)范性,主要通過鼓手們豪邁粗獷的舞姿和剛勁有力的擊鼓技巧,充分展現(xiàn)生息在黃土高原上的男子漢們的陽剛之美。
激情四射的鼓手
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動習俗。過去,多在喜慶節(jié)日和廟會中演出,每年的春節(jié)至元宵節(jié),是集中的活動時間。活動開始前,要由廟會會長(由各村推舉產(chǎn)生)先組織祭祀活動,稱為“謁廟”:舞隊在傘頭的帶領下,敲起鑼鼓,吹著嗩吶,有時還要抬著整豬整羊和其他供品前去寺廟燒香敬神,祈求神靈保佑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并在廟內(nèi)廣場踢打一陣,意在娛神。
洛川蹩鼓
洛川蹩鼓主要流傳于陜西省洛川縣黃章、永鄉(xiāng)、舊縣等鄉(xiāng)村,為延安著名的“三鼓”(胸鼓、腰鼓、蹩鼓)之一,陜西方言稱“蹦跳”為“蹩”,此舞以蹦跳為特征,故稱“蹩鼓”。洛川蹩鼓最大的特點是在蹦跳中完成各種舞蹈動作。“蹩鼓”流傳于延安地區(qū)洛川縣,以縣東北的黃章、永鄉(xiāng)、舊縣等鄉(xiāng)鎮(zhèn)較為普遍,表演時,鼓手腹前挎?zhèn)€直徑約50厘米的扁圓鼓,邊擊鼓、邊蹦跳。
洛川蹩鼓
擊鼓、鑼、鈸起舞時,其基本動作有單跳、雙跳、蹉步、擰擺等,“雙跳”雙腳同時起跳下落,上身后仰,動作粗獷有力;“單跳”穩(wěn)健瀟灑大起大落,身姿靈活自如;“搓步”剛建,“擰擺”柔美。場圖主要有“白馬分鬃”、“蝎子擰尾”、“單騎撲陣”、“四壁合圍”、“品字組合”等。表演者在舞、蹦、跳中做出各種造型,在鑼鼓齊鳴中左沖右撲,拼殺搏斗,如臨戰(zhàn)陣,動作粗獷,剽悍豪放,富于力感。根據(jù)表演方式不同,它又可分為大場鼓、小場鼓和過街鼓,以它獨特雋秀、粗獷雄健的舞姿和隆隆鼓聲,猶如一支回旋在黃土高原上震天動地的狂歡曲。
演出時場場爆滿
蹩鼓表演時,在兩個頭戴瓜皮帽、身穿藍布長袍,左手執(zhí)藍布傘,右手持一蠅甩的傘頭率領下,八名鼓手、六名镲手、四名鑼手組成蹁鼓隊,也有的按四鼓、四镲、四鑼人數(shù)組成。鑼手一般由十四五歲少年擔任,均跟在在隊尾表演。舞者頭扎英雄巾,身穿對襟彩服,腰系戰(zhàn)裙,扎裹腿,背扎靠旗,均按傳統(tǒng)戲曲中的武將打扮。也有的在蹩鼓隊后跟隨著由男、女青年組成的秧歌隊,俗稱"裝身子",以烘托蹩鼓表演的情緒與氣氛。
陜北說書
陜北說書是西北地區(qū)十分重要的曲藝說書形式,主要流行于陜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窮苦盲人運用陜北的民歌小調(diào)演唱一些傳說故事,后來吸收眉戶、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調(diào),逐步形成為說唱表演長篇故事的說書形式。過去均為盲人演唱。表演形式為一人自彈自唱,伴奏樂器為三弦或琵琶,此外,還有綁在小腿上的,以兩塊木板制成的甩板,和綁在手腕上的,稱“嘛喳喳”的一串小木板,這是作為打節(jié)奏用的。
陜北說書
很長時間以來,陜北說書是盲人的專利權(quán)。老盲人教小盲人,師傅收徒,全由口授。師傅耐心地傳授,徒弟認真地記憶,一代又一代,就是這樣延續(xù)的。在舊社會,明眼人是不學說書的。一是因為不道德,不能奪了可憐的盲人的生意;二是恥于操這種行業(yè),認為是下賤的,不高尚的營生。沒有有知識的明眼人的指導,全由既是目盲又是文盲的盲藝人在極其狹小的圈子里創(chuàng)新發(fā)展,遂使得這種民間藝術(shù)雖然是群眾極喜歡的一種民間藝術(shù),可終歸得不到大力發(fā)展。
在舊社會,從事說書的盲藝人為了糊口,還差不多都兼搞算命、扣娃娃、送鬼等封建迷信活動。算命又多為“瞎子滾流星”,即須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以及由天干地支組成的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個干支序列背得滾瓜爛熟,記住其中的某一個干支是哪一年,然后測生辰八字;按照生辰八字,推斷一個人一生的命運。瞎子滾流星因系盲人所為,少了察言觀色,又兼有一成不變的定論,因此很能迷惑愚昧的人們,危害當然也很大。
榆林小曲
陜北說書是西北地區(qū)十分重要的曲藝說書形式,主要流行于陜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窮苦盲人運用陜北的民歌小調(diào)演唱一些傳說故事,后來吸收眉戶、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調(diào),逐步形成為說唱表演長篇故事的說書形式。過去均為盲人演唱。表演形式為一人自彈自唱,伴奏樂器為三弦或琵琶,此外,還有綁在小腿上的,以兩塊木板制成的甩板,和綁在手腕上的,稱“嘛喳喳”的一串小木板,這是作為打節(jié)奏用的。本文從主要簡介,歷史溯源,藝術(shù)特色,民間傳說等幾方面來介紹一下陜北說書。
小曲老藝人
很長時間以來,陜北說書是盲人的專利權(quán)。老盲人教小盲人,師傅收徒,全由口授。師傅耐心地傳授,徒弟認真地記憶,一代又一代,就是這樣延續(xù)的。在舊社會,明眼人是不學說書的。一是因為不道德,不能奪了可憐的盲人的生意;二是恥于操這種行業(yè),認為是下賤的,不高尚的營生。沒有有知識的明眼人的指導,全由既是目盲又是文盲的盲藝人在極其狹小的圈子里創(chuàng)新發(fā)展,遂使得這種民間藝術(shù)雖然是群眾極喜歡的一種民間藝術(shù),可終歸得不到大力發(fā)展。
榆林小曲演出
在舊社會,從事說書的盲藝人為了糊口,還差不多都兼搞算命、扣娃娃、送鬼等封建迷信活動。算命又多為“瞎子滾流星”,即須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以及由天干地支組成的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個干支序列背得滾瓜爛熟,記住其中的某一個干支是哪一年,然后測生辰八字;按照生辰八字,推斷一個人一生的命運。瞎子滾流星因系盲人所為,少了察言觀色,又兼有一成不變的定論,因此很能迷惑愚昧的人們,危害當然也很大。